茶蠶發生趨勢與應急防控措施
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
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西雙版納綜合試驗站
一、茶蠶發生為害情況
10月26日,思茅區倚象鎮多個茶農向我們反映:“一片茶山上幾乎所有茶園里都出現一種像“蛇”一樣的蟲,一堆堆纏繞在茶樹枝梢上吃葉子,每塊地內可達20~30堆以上,每堆有20頭左右蟲子,葉片別吃光了,采摘茶葉時有些害怕,很多人都不敢去碰,今年的蟲子比去年多”。根據茶農提供信息,我們實地去查看,像“蛇”一樣的蟲子即為茶蠶,整片茶園受害面積約150畝,蟲口密度非常大,約30米長的一個茶行內,有茶蠶16堆,每堆蟲口達11-24頭,大多為高齡幼蟲。
茶蠶,俗稱茶狗子,是老茶區重要食葉害蟲之一,分布廣,幼蟲群集蠶食葉片,嚴重時葉片全被吃光,僅剩下枝干,中下部側葉為害嚴重,在云南各茶區為零星為害。根據我們近兩年病蟲普查結果看,在勐海巴達鄉、景洪市大渡崗鄉等茶園內為害逐年加重,受害面積逐年擴大。
二、茶蠶的識別與為害狀
1. 為害癥狀
以幼蟲群集取食為害。1~2齡幼蟲群聚在葉背取食葉肉為害,殘留上表皮,形成透明枯斑,3齡后群集在茶叢枝干上圍繞枝干纏繞成團取食為害,老嫩葉連同葉柄一起吞食光,嚴重時成片茶園被害光禿。
![]() |
![]() |
茶蠶為害狀
2. 茶蠶的識別
卵:橢圓,長1~1.3mm,寬0.5~0.8mm,常數十粒成行形成卵塊裸露于葉背面,初產時淡黃色,近孵化前為黃褐色。
卵
幼蟲:共5齡,體長可達50~55 mm。1 齡幼蟲3~6mm,體黃色,被細絨毛;2 齡幼蟲6~12mm,體變褐色,體表出現黃白色縱紋,前胸盾后有一黑色橫向條斑;3齡幼蟲12~25mm,各體側出現兩個對稱橘紅色斑;4齡幼蟲22~35mm,體側紅斑明顯,黃白色縱線明顯。5齡幼蟲32~55mm,體背出現許多黃白色縱橫線構成的小方格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茶蠶幼蟲
蛹呈暗紅褐色紡錘形,長 17~22 mm,末端有黃褐色絨毛。蛹外有絲質繭,繭橢圓形,灰褐至棕黃色。
成蟲:雌成蟲翅展30~60 mm,體棕黃至暗棕色,有絲絨狀光澤,觸角白色鋸齒狀。雄成蟲翅展 26~40 mm,體棕褐色,前翅頂角鉤狀部較平直,觸角褐色明顯呈雙櫛狀。
3. 生活習性
幼蟲群集性強,幼蟲受驚嚇后紛紛墜地裝死。1~2齡幼蟲群聚在葉背面,3齡后群集在茶叢枝干上,圍繞枝干成團,轉移時單行行進,相互尾隨。3~4齡開始再分群,食光一茶叢再群集轉移到另一叢,5齡后每群多在10頭左右,老熟后爬至茶兜枝杈間、落葉下、枯草、淺土間結繭化蛹。
1. 農業防治
(1)冬季修剪,清園滅蛹:結合茶園秋冬季管理,施基肥,清除茶蔸、根際枯枝落葉,連同越冬蛹繭深埋土下,降低來年蟲口基數。
(2)人工捕殺:卵塊成行裸露于葉背,易被發現;幼蟲群集,目標明顯,便于發現并捕殺。
(3)利用幼蟲受驚嚇后具假死性,采用震落法集中捕殺。
震落法收集的幼蟲
2. 理化誘控
成蟲羽化高峰期前采用茶蠶性信息進行誘殺,根據田間調查蟲口而定,一般每畝4-6個為宜,降低來年蟲口基數。
性信息素誘殺
3. 生物防治
(1)在1~2齡幼蟲期,選用7.5%魚藤酮乳油300~500倍液,0.6%苦參堿水劑300~500倍液,15000IU/mg 蘇云金桿菌水分散劑300~500倍液,每毫升含800萬孢子的白僵菌稀釋液噴施。
(2)保護利用自然天敵
茶蠶自然天敵豐富,如卵蜂、姬蜂、寄生蠅、蜘蛛、白僵菌、病毒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