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痣姹刺蛾的識別與綠色防控技術
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
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西雙版納綜合試驗站
一、白痣姹刺蛾發生為害情況
白痣姹刺蛾,又稱為茶透刺蛾、膠刺蛾、中點刺蛾,廣泛分布于云南、貴州、廣西、福建等茶區。該蟲食性雜,除為害茶葉外,還為害咖啡、柑橘、荔枝等。以幼蟲蠶食葉片造成為害,在云南茶園內,年發生3~4代,常年以第2和第3代蟲口發生較多,主要為害夏秋茶。近年來,該蟲在思茅區倚象鎮、南屏鎮、景洪市大渡崗鄉等茶園內發生為害較為嚴重,8月下旬,在思茅區倚象鎮茶園內調查發現,白痣姹刺蛾蟲口達7~11頭/平米,多為4~5齡幼蟲,10月26~27日多為2~3齡幼蟲,蟲口達4~13頭/平米。調查發現,該蟲常以扁刺蛾、麗綠刺蛾及其它刺蛾混同發生為害,受害面積達上百畝,該蟲雖未對收獲經濟部位茶梢造成嚴重為害,但對農事操作及茶葉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,應引起廣大茶農及生產者的重視。
二、白痣姹刺蛾的識別與為害狀
1. 為害癥狀
初孵幼蟲在葉背咀食葉肉,留下上表皮形成枯黃透明斑。2~3齡幼蟲喜歡轉移取食,導致葉面枯斑分散且多。4~5齡幼蟲自葉尖葉緣蠶食,造成缺刻或留下上表皮,嚴重為害時只剩下葉柄。
![]() |
![]() |
茶園及葉片受害狀
2. 形態識別
幼蟲:1~3齡幼蟲黃白色或蠟黃色,前后兩端黃褐色,體被中央有1對黃褐色斑。4~5齡幼蟲淡藍色,無斑紋,老齡幼蟲橢圓形,體長15~20mm,寬8~10mm,體上腹有一層微透明的膠蠟物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蛹及繭
成蟲:體長11-17mm,雌雄異色。雄蛾灰褐色,觸角櫛形,前翅中室下方有一褐色近梯形斑,斑內側紅褐色,橫脈上有一黑點;腹背黑褐色,毛厚,腹面黃褐色。雌蛾黃褐色, 觸角線形,前翅中室下方褐斑較大,斑上方于中室內有一小黑斑,橫脈上黑點清晰。
成蟲
1. 農業防治
冬季修剪清除枝葉上蟲繭,結合清園,清除枯枝落葉,深埋滅繭;夏秋茶間,人工摘除帶蟲葉片并集中處理。
2.物理防控
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成蟲,降低蟲口基數。
3. 生物防控
結合扁刺蛾等其它害蟲的防治,在低齡幼蟲期噴施15000IU/mg 蘇云金桿菌水分散劑300~500倍液;此外,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,如小繭蜂、姬蜂、病毒等,對該蟲有一定的制約作用。
幼蟲被寄生蜂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