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幺蛾子”——茶小卷葉蛾識別與綠色防控措施
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
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西雙版納綜合試驗站
一、茶小卷葉蛾發生為害情況
茶小卷葉蛾,又稱小黃卷葉蛾、棉褐帶卷葉蛾,網紋卷葉蛾、茶角紋小卷葉蛾等,是我國茶區的一類主要害蟲,分布廣泛,食性雜,以幼蟲吐絲卷結嫩梢成苞狀,匿居苞內取食葉肉,糞便積留在葉內,阻礙茶樹生長,降低茶葉產量和品質。該蟲在云南茶區發生普遍,在景洪、思茅、勐海等部分茶園內為害嚴重,部分茶園內幼蟲蟲量高達70頭/平米茶蓬,平均蟲量達37頭/平米茶蓬,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。通過采用性誘捕器監測,在景洪市大渡崗鄉茶園內全年有9個成蟲發生期,成蟲始見期為3月下旬,終見期為 12 月上旬,全年均可見幼蟲為害,6~10月蟲口基數高,春茶后期、夏秋茶受害較重。
二、茶小卷葉蛾的識別與為害狀
1. 為害癥狀
以幼蟲吐絲卷葉為害,留下表皮,形成透明枯斑,后期將鄰近數葉結成較大蟲苞,匿居苞中咬食葉肉為害,被害茶樹芽葉生長受阻,影響茶葉質量和品質。初孵幼蟲嵌入初展嫩葉端部、葉緣吐絲卷結,咀食葉肉,被害葉片呈不規則枯斑。3齡以上幼蟲將鄰近葉片結成蟲苞,在苞內取食為害嚴重時茶叢蓬面紅褐焦枯,芽葉生長緩慢甚至停滯。蟲齡增大,茶小卷葉蛾將轉移為害中下部成葉或老葉,蟲害中心明顯。
![]() |
![]() |
茶小卷葉蛾為害癥狀
2. 茶小卷葉蛾的識別
卵:扁平橢圓,淡黃透明。數十至百余粒聚集為魚鱗狀卵塊。卵塊扁平橢圓,長5~6mm,覆以透明膠質膜。
卵
幼蟲:共5齡,初孵化幼蟲體長1.5~3mm,頭黑色,體淡黃色,2齡幼蟲體長2.5-5mm,頭淡黃褐色,體淡黃綠色,3~5齡幼蟲,頭由淡黃褐色漸變為黃褐色,體色由淡黃綠色漸變為鮮綠至濃綠色。
![]() |
![]() |
茶小卷葉蛾幼蟲
蛹:蛹初期翅芽嫩綠色,漸變為淡黃褐色,最終變為暗褐色,呈現黃褐至黑色斑紋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茶小卷葉蛾蛹
成蟲:體長6~8mm,翅展15~22mm,淡黃褐色。前翅近長方形,散生褐色細紋,翅基、翅中及近翅尖有3條農褐色帶紋,自前緣向后斜伸,中部1長條長而明顯向后分叉呈“h”形,伸至臀角。外側1條則略顯向前分叉,翅基1條短,雄蛾則寬而明顯,左右合攏略作近方形深褐斑。
![]() |
![]() |
茶小卷葉蛾成蟲
三、茶小卷葉蛾綠色防控措施
(1)采摘滅蟲:低齡幼蟲都在新梢嫩葉上,及時分批采摘,能有效降低蟲口基數。
(2)修剪:全年采摘結束后進行深修剪10~15cm,采用45%是六合街封園,破壞越冬場所,降低蟲口基數,能有效降低翌年為害嚴重程度。
2. 理化誘控
(1)燈光誘控
成蟲具趨光性,成蟲高峰期用殺蟲燈誘殺成蟲,降低下一代蟲口基數,山地茶園20-50畝/盞,于每年2月中下旬開燈,12月中旬關燈。
(2)黃板誘殺
成蟲具趨色性,成蟲高峰期用黃板或天敵友好型色板誘殺成蟲,有效降低下一代蟲口基數。懸掛密度為20~25張/畝,懸掛高度為色板下邊緣高于茶蓬10-15cm。
黃板誘殺成蟲效果
(3)性誘防控
成蟲高峰期采用茶小卷葉蛾性信息素誘殺成蟲,放置密度為3~4個/畝,2月左右更換誘芯1次,粘蟲板視粘蟲情況及時更換。有效降低下一代蟲口基數。
![]() |
![]() |
性誘防控效果
3. 生物防控
(1)選用生物農藥防控
在1~2齡幼蟲期蟲口量達8~15頭/平米時,噴施7.5%魚藤酮乳油300~500倍液,0.6%苦參堿水劑300~500倍液或15000IU/mg 蘇云金桿菌水分散劑300~500倍液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推薦生物防控藥劑
(2)保護利用自然天敵
茶小卷葉蛾自然天敵種類多,幼蟲期的絨繭蜂、姬蜂等;蛹期的廣大腿小蜂、寄生蠅等,應加以保護利用。
自然天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