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茶的故鄉,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,居住在這彩云之南的26個世居民族飲用茶的習俗源遠流長,豐富多彩,如那原始森林中盛開的鮮花,爭奇斗艷,目不暇接,成為中華茶文化寶庫中的奇葩,為弘揚云南民族茶文化,我們汲取了茶之起源和傳播過程中民族茶藝點滴之精華,編創了《千年史話續茶緣》民族茶藝,想借此展現茶的發現、發展和演變傳承的過程。以饗同仁,拋磚引玉,以求賜教。
序篇:藥之源
神農與茶:茶之起源,傳說有二,一則神農為民療疾,親嘗百草,煮水之時偶有茶葉落入鍋內,其湯清香撲鼻,飲后止渴生津,視為上乘飲料;二為神農嘗試金綠色的滾山珠中毒,昏迷于茶樹下,茶樹葉片水珠滴入口中而得救,此后茶被列為療傷治病的神藥。我國戰國時期藥物學專著《神農本草》載: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(“荼”即茶)。茶葉初為藥用、祭祀,逐漸進入官宦之家,隨后擴大到民間。唐代中葉,茶人陸羽游歷四方,苦研茶學,著《茶經》三卷,稱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”倡導“茶之為用,精行儉德”揭示了茶文化的精髓,推進中國茶道之興盛:茶通琴棋書畫酒,飲茶吟詩,吟詩頌茶,以茶待客,以茶送禮,蔚然成風。
開篇:食之初
布朗族腌酸茶:云南史書載“濮人先種茶……”,布朗族是古代“濮人”的后裔,如果說神農是發現和利用茶的始祖,布朗族則是彩云之南最早種茶之先民。布朗族早期居住在以西雙版納為主的原始森林中,自古種茶吃茶飲茶,在刀耕火種的歲月中,開創了古老而罕見的食茶之源。日常生活中有吃“酸茶”、“喃咪茶”和飲“青竹茶”的習俗。茶是布朗族敬神祭祖的供物,是賀喜祝壽、招待貴客、饋贈親友的上品。
“腌酸茶”是布朗族獨特的茶類產品,其制作過程較為奇特,食用“腌酸茶”更是別有一番風味。制作“腌酸茶”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,采摘一芽三、四葉及較嫩的對夾葉或單片葉,用水煮透或蒸熟,放在陰涼通風處涼干水汽后,裝入竹筒內壓緊封好,埋入土中,經月余發酵變酸即可取出食用。其吃法有多種:其一,取出茶葉拌上辣椒、撒上鹽巴拌勻,放在口中嚼細咽下,味酸獨特,化物解渴。其二,取出茶葉曬干備用,飲用時取出若干放入杯中,用沸水沖泡,味道奇特,解渴生津。以茶傳情,以茶會友是布朗族人民的傳統美德。
基諾族“涼拌茶”:循著千年古茶樹的蹤跡,西雙版納被稱為世界茶樹王之鄉,基諾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。生活在那里的基諾族至今仍保留著一種直接的、獨特的而又鮮為人知的食茶方式,這就是古老而富有情趣的“涼拌茶”,基諾語為“臘爬批皮”,其制作的程序是:
洗鮮葉:將剛采收的嫩葉放在清水中洗凈。
燙鮮葉:鮮葉洗凈后撈出,放入燒開的水中燙炙片刻除去生青味。
攤涼:燙好的鮮葉撈出后要放涼一會再拌,味道更好。
放配料:主要是鹽、辣椒末、蒜泥、姜末、野生大芫荽、黃果葉、芝麻、酸螞蟻(也可以用白醋代替)等,配料的用量是關鍵,并且要反復拌勻,使茶與配料充分熔合,這樣吃起來時口感才會更好。
敬茶:將做好的涼拌茶盛于特制的小竹筲箕,雙手奉給客人,一般吃涼拌茶時還須配予糯米飯同吃。
據現代醫學研究認為:“把茶吃下去,對長壽、防癌有奇效”。情誼和健康是我們以茶敬人永遠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