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繞云南茶產業健康發展對科技的需求,結合云南豐富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優勢和生態特色,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和服務云南乃至全國茶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。2016年10月,云南省科技廳正式批準建設“云南省茶學重點實驗室”。培育期為兩年。
實驗室充分發揮云南豐富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優勢,全面系統的開展大葉茶樹種質資源保存研究和創新利用、茶樹遺傳改良、茶樹栽培與病蟲害防控、茶葉加工4個研究方向的重點研究內容,構建茶樹種質資源研究和遺傳育種研究平臺,建立茶樹主要病蟲害預警監測及防控技術體系,拓展茶葉質量安全及其保健功效研究,以科技創新支撐云南茶產業健康發展。主要內容如下:
收集特殊生境、特殊類型的大葉茶野生種、古茶樹資源和近緣植物,引進茶樹栽培原種,擴大茶樹田間基因庫和優良基因源,建立資源共享平臺,為國內茶樹育種提供資源和信息保障。同時對資源重要農藝性狀、抗性和遺傳多樣性開展評價,篩選優良種質材料;開展優異、產量、抗病等重要功能基因發掘。針對茶樹生產對特色、高產、高抗(旱、?。┖蛷V適應性優良品種的要求,利用云南珍貴的大葉茶種質資源和優良材料,進行茶樹野生種質的雜交利用和種質創新,創制具有目的性狀的優良、特異種質材料或親本,為實現茶樹育種的突破奠定基礎。
在現有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優勢的基礎上,針對我省茶葉生產中的主要問題,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茶樹雜交育種體系,整理挖掘茶樹遺傳資源。開展茶樹重要農藝性狀基因克隆、遺傳規律與定位研究,創造性狀突出的優異種質,培育高產、優質、抗病、抗逆的茶樹新品種,提升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茶樹育種水平。
3. 茶樹栽培生理、病蟲害預警監測和防治研究
針對茶樹品種農藝栽培方面面臨的重要問題,完善云南茶區土壤的養分狀況;開展茶樹營養生理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、旱地土壤水肥變化規律、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肥動態變化對茶葉產量、養分、生理等性狀的影響。建立與茶樹機械化種植、機械化收獲配套的農藝技術體系;形成配套的輕簡高效栽培技術。針對茶區面臨的重要病害,主要開展茶樹主要病害原群體遺傳結構及多樣性研究、茶樹重要病害致病抗病機制研究、茶樹主要病害抗病基因的發掘利用研究、茶樹主要害蟲預警監測及防控關鍵技術研究、茶樹主要害蟲對茶樹的選擇危害機制研究、茶園生態系統營養層級關系動態變化研究。建立茶樹主要病蟲害預警監測及防控技術體系。
4.茶葉加工研究
針對云南茶葉結構(普洱茶、紅茶、綠茶、其它)與特色,開展大葉茶(曬青毛茶、紅茶)清潔化、標準化、連續自動化生產技術研究;開展普洱茶提質增效工藝技術研究,通過優化加工工藝,研制具有突出專一功效的普洱茶產品;開展紅茶加工工藝與品質關系研究,通過人工控溫控濕萎凋發酵工夫紅茶,優化工藝參數,開展紅茶提香去澀技術研究,實現工夫紅茶加工標準化;開展大葉茶精深加工產品開發研究,利用云南獨特的大葉茶樹資源優勢,開展大葉茶功能性成分、特異成分的提取開發及其保健功效研究,并實現產業化;開展茶樹綜合利用研究;與食品加工高新技術、酶工程、藥食同源性的植物資源結合,開展茶籽、茶花、粗老葉等茶樹資源的綜合利用與健康功能研究,儲備一套大葉茶樹綜合利用技術。
實驗室擁有氣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儀、高效液相色譜儀、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、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、全自動凱氏定氮儀、熒光定量PCR儀等先進儀器設備100余臺套,總價值1000余萬元,服務方向是茶園土壤、水質、肥料、農藥、茶葉安全、茶產品加工與深加工、茶樹生理生化、茶樹遺傳與種質資源等的定性、定量和結構分析及元素分析等。
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8人,包括研究員3人(其中省委聯系專家1人、云南領軍人才1人),副高級職稱20人,中級職稱12人,研究實習員3人。實驗室主任為劉本英研究員,副主任為梁名志研究員、何青元副研究員。下設實驗室管理辦公室,陳林波任常務副主任。
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,按照“開放、流動、聯合、競爭”的原則,以“優勢學科聯合、優秀人才集中、包容整合”的建室思想,實施邊建設、邊開放的管理運行模式。實驗室的目標是經過幾年的運行,成為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、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、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。